心血管

降压、降脂,防国人心血管病意义最大!周脉耕、胡国清等预测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MedSci梅斯 日期:2022-06-27
导读

          近日,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国清等预测,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万例)和死亡率(428/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 和 52.87%。 但研究显示,如果到 2030 年危险因素全部达标,可预防229万例心脑血管病死亡。

关键字:  心血管 

        近日,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国清等预测,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万例)和死亡率(428/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 和 52.87%。

        但研究显示,如果到 2030 年危险因素全部达标,可预防229万例心脑血管病死亡。

        在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情况下,血压、总胆固醇和细颗粒物暴露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影响最大的 3个因素,可分别减少死亡133、61和 31万例。

        其中,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贡献最大,分别可减少67.73和39.11万例的死亡。

        研究者指出,我国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地区,其中约67%的心血管死亡与行为方式、代谢和环境因素的暴露相关。

        2030 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过早死亡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相较于2015年,男性由11.43% 降至 11.28%,女性由 5.79% 降至4.43%。

        这项研究通过应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的中国数据进行了预测研究,其中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身体活动不足、体重指数高、总胆固醇升高 、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高盐饮食和PM2.5。

        我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控目标,明确指出 2030年重大慢性病的早死概率应比2015年降低30%。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