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可发生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在心脏结构正常者中也可能出现。其发病可急可缓,病情可轻可重,严重者可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因此,掌握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可发生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甚至在心脏结构正常者中也可能出现。其发病可急可缓,病情可轻可重,严重者可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因此,掌握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一、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异常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利尿剂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作为副作用。
其他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也可导致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主要与窦房结的功能异常有关。
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起源于心房部位。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起源于心室部位,通常较为严重。
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与房室交界区的异常传导有关。
三、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
(一)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由生理因素(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因素(如心肌缺血、贫血、心力衰竭等)引起。处理时,首先应识别和纠正可能的诱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血容量不足等。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若窦性心动过速引起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减慢心率。在某些情况下,如药物无效或存在禁忌,可考虑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或伊伐布雷定。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发作时,首先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法、压迫眼球等,以终止发作。若无效或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进行电复律。药物治疗可选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或腺苷,这些药物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或延长折返环的不应期来终止心动过速。
(三)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处理原则包括: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根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对于高危患者应给予抗凝治疗。
心室率控制:对于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房颤动患者,应控制心室率在80~100次/分钟。可选择静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地尔硫䓬)或胺碘酮。
节律控制:对于新近发生的房颤(持续时间≤7 d)且血流动力学稳定,优先药物复律,推荐在发作48 h内抗凝后进行;48 h以上者排除心房血栓或抗凝3周后进行复律。药物复律可使用普罗帕酮、伊布利特或胺碘酮。
复律治疗:对于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或症状不能耐受的心房颤动患者,可选择电复律或药物复律。药物复律可使用普罗帕酮、伊布利特或胺碘酮。
长期管理:一种药物疗效不佳,需换用另一种药物或导管消融;详见表1。
表1 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建议
(四)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者。处理时应首先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内环境紊乱等诱因,尤其是低血钾。若无器质性心脏病且症状不明显,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对于症状明显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小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美西律或普罗帕酮。
(五)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电复律。在CPR和电复律后,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对于心室颤动终止后的患者,应进行复苏后处理,并积极寻找和处理病因及诱因。
以上是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心律失常的处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础疾病、血流动力学状态、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这些处理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3): 256-26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5): 363-376.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