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理应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缓解症状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中的相关内容,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理应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缓解症状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中的相关内容,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利多卡因
药物特点
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它通过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速钠通道,减慢心肌的除极速度,从而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利多卡因对于某些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如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室颤/无脉室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其他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常用药物及剂量:
利多卡因:成人初始剂量通常为1~1.5mg/k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通常为5~10分钟。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剂量可能需要调整。
注意事项:对于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减少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连续使用24至48小时后可能需要减少维持量。
β受体阻滞剂
药物特点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这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等,尤其在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基础治疗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常用药物及剂量:
美托洛尔:首剂5mg,5min静注,间隔5~15min可重复,总量不超过10~15mg(0.2mg/kg)。
艾司洛尔:负荷量0.5mg/kg,1min静注,间隔4min可重复,静脉维持剂量50~300μg·kg-1·min-1。
注意事项:避免用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低血压、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防止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
药物特点
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应用需谨慎,因为某些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特发性室速,尤其是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
常用药物及剂量:
维拉帕米:2.5~5.0mg,2min静注,15~30min后可重复,累积剂量可用至20~30mg。
地尔硫卓:0.25mg/kg,2min静注,10~15min后可追加0.35mg/kg静注,1~5μg·kg-1·min-1静脉输注。
注意事项:不能用于收缩功能不良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防止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普罗帕酮
药物特点
普罗帕酮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的快速钠通道,减慢心肌的除极速度,从而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这类药物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加重等。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特发性室速、持续性单形性室速等,尤其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时。
常用药物及剂量:
普罗帕酮:1~2mg/kg,10min静注,10~15min可重复,总量不超过210mg。
注意事项:中重度结构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心肌缺血患者相对禁忌。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防止心律失常加重。
胺碘酮
药物特点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阻断钾、钠、钙通道,抑制交感神经等。其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需谨慎使用。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室颤等。
常用药物及剂量:负荷量150mg,10min静注,间隔10~15min可重复,1mg/min静滴,24h最大量不超过2.2g。
注意事项:不能用于QT间期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部情况等,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索他洛尔
药物特点
索他洛尔是一种兼具β受体阻滞作用和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通过抑制延迟整流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和折衷期,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室速、室颤、室早等,尤其在胺碘酮不适用或无效时。
常用药物及剂量:静脉起始每次75mg,每日1~2次,最大每次150mg,每日1~2次,每次至少5h静脉滴注。
注意事项:QT间期>450ms、失代偿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Ccr<40ml/min的患者禁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防止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
尼非卡兰
药物特点
尼非卡兰是一种高选择性阻滞快速激活整流钾通道的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其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弱,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其他药物的患者。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情况下的危及生命室速、室颤。
常用药物及剂量:负荷量0.3~0.5mg/kg,5min静注,0.4~0.8mg·kg-1·hr-1静滴,重复单次静脉注射时应间隔2h。
注意事项:需监测QT间期,防止QT间期延长导致的尖端扭转型室速。
中药治疗
药物特点
中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可改善症状、减少心律失常发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具体用法
适应证:适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常用药物: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可减少室早发作,缓解临床症状。
稳心颗粒:与美心律或安慰剂相比,可减少室早,缓解临床症状。
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应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对于AC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尽快进行血运重建,以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控制心律失常。
药物选择: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心律失常复发,胺碘酮可用于控制频繁发作的室速/室颤。若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无效,或者胺碘酮禁用,考虑静脉应用利多卡因。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心力衰竭患者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时应优先优化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同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物选择: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所有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猝死风险,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
胺碘酮:适用于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ICD(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频繁放电的患者,可减少心律失常发作和ICD电击次数。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索他洛尔:可用于胺碘酮不适用或无效的患者,但需注意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0.20的患者。
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早负荷,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适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长QT综合征(LQTS)
药物选择: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药物,可显著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奎尼丁(LQT3型)、美西律(LQT3型)等药物,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钾水平在4.5~5.0mmol/L。
Brugada综合征
药物选择: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奎尼丁或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可延长QT间期,抑制心律失常的发作;异丙肾上腺素可提高心率,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钠通道阻滞剂(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可能加重心律失常的药物。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
药物选择:β受体阻滞剂是主要治疗药物,可减少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氟卡尼或普罗帕酮,或进行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减少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短QT综合征(SQTS)
药物选择:奎尼丁是主要治疗药物,可延长QT间期,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对于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异丙肾上腺素。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缩短QT间期的药物,如高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需及时纠正。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状态、药物耐受性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监测不良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加重、心功能恶化、电解质紊乱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联合用药: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叠加。
长期随访: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需长期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应用需谨慎,严格遵循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3(3):189-198.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